查看原文
其他

“松塘模式”通过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南海西樵 2024-04-01

“宗祠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也是松塘村民的根,修缮祠堂是每个族人的事,不能‘等靠要’。”

“修缮祠堂百年难得一遇,我们碰上了,就是难得的积德机会,要珍惜。”

日前,记者走访西樵镇松塘古村了解区氏宗祠修缮的故事,村民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让人动容。


今年1月,松塘村发出区氏宗祠修缮筹款的通知,短短13天,便已筹得善款300多万元,远超工程所需费用。以此为契机,松塘村还建立了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作机制,用结余的善款对族中多座祖祠进行修缮,并创下了区内村民自发大规模修缮文物的先例。

↑戳图了解报道详情

区氏宗祠在乡贤村民的凝心聚力下完成了修缮并重新开放。卢展途摄

区氏宗祠的修缮背后,是松塘村引领古村文化保育和活化的体现,更彰显了全村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以文化人、以文促治、以文兴产,“松塘模式”通过文化振兴激发了乡村活力,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做出有益探索。


基层善治

13天筹得善款300多万元

自南宋开村以来,松塘村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熠熠生辉。

上金瓯松塘村,松塘村始于南宋理宗年间始祖区世来(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于韶关珠玑巷南迁到此,距今约有八百多年历史,至今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等称号。


历史久远的古建筑见证了松塘村村民繁衍生息,也难免遭受风雨侵蚀。其中,区氏宗祠(又名保滋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落成至今已有400多年,期间曾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和宣统二年(1910)经历两次重修,在20世纪80年代也稍作修葺。但时至今日,该宗祠出现多处严重渗漏、瓦檐脱落等情况,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且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

去年9月,松塘村以村内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传承敬祖孝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切入点,发出修缮松塘区氏宗祠和完善族谱的倡议,并第一时间按照市、区、镇文物建筑修缮相关规程提请申报审批。有别于其他村“先筹款、再修缮”的做法,松塘村先垫支了30万启动修缮,随后再全面发动大家参与筹款。

今年1月,历经3个多月的修缮,区氏宗祠再次绽放独特魅力。而筹款通知也于1月正式发出,从1月10日到1月23日,短短13天便已筹得善款300多万元,远远超出筹款100万的目标。

屋顶装饰呈现松塘村面貌。区庆发 摄

筹款远超预期,这是如何实现的?


“我认为全面动员、流程公开透明很重要。”上金瓯社区党委委员区氏后人区国敏介绍,从修缮方案评审、发起筹款倡议,发出筹款通知,到筹集捐款、捐款使用,每一个环节都通过村里的公告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告知村民,做到公开透明。此外,在筹款的过程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广泛发动党员、族中长老、乡贤、群团组织等力量积极参与,发挥最大合力。

“没有传承就没有根,保育好先辈遗传下来的古迹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70多岁的区伟权是族中仲房父老,在发动筹款过程中,他多次召集同房族人进行文物保护宣讲和筹款流程解读,他说:“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区伟权看来,修缮祠堂不仅是族中后人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义务,更是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筹款倡议书、筹款通知、筹款所得均进行公示。 洪晓诗 摄

以修缮区氏宗祠为契机,松塘村还成立了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保滋堂下拨各房祠堂维修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以村中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为切入点,广泛动员群众力量,探索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春节过后,村中世大夫家庙、见五大夫祠、六世祖祠、塘西六世祖祠、东山祖祠等5间宗祠也陆续启动修缮活化,这也是5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松塘村创下了区内村民自发修缮文物规模最大的纪录。

文化自觉

乡贤接力保育翰林古村

事实上,“松塘模式”并非第一次引领南海历史文化保育与古村活化工作。早在十多年前,松塘村通过村规民约保育活化古村的做法就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八百多年来,读书积德的祖训在松塘村代代相传,松塘村也被誉为南国“翰林村”,古今族人都以崇文重教为荣。正是村民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活化”松塘村的“药引子”,让古村的活化保育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08年,松塘村以重修孔圣庙为契机,村民自发成立翰林文化协会,在港澳同胞的带动下,筹集了200多万元成立“翰林文化基金”,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

2011年,松塘村与村民订立《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均需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为了保证古村的统一规划,社区居委会先后委托中山大学旅游研究所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和《西樵镇松塘村名村建设规划》,并以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古村保育开发,在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生态保护、古迹修缮、文化保育等方面开展大量保育工作。

不仅如此,在松塘村父老的带动下,村民们对村庄的人物、历史、地理、建筑、传说等文化事项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并在高校学者的帮助下,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历史文化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恢复 “烧番塔”“孔子诞”“出色”等各种非遗展示活动,为古村落活化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内涵。

番塔燃烧,火光冲天。松塘村提供


凭借着成功的古村保育活化路径,松塘村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旅游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还成功登上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

值得注意的是,松塘古村的保育活化,与南海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密不可分。南海先后出台《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佛山市南海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等文件,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活动,古村落历史建筑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等予以奖励和补贴。

其中,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街区)的,一次性奖励 200 万元;利用自筹资金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的,可根据文物等级获得修缮资金总额的20%~50%的补贴。这些政策为南海众多古村的保育活化提供了资金支持。

文化赋能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对古村的保育活化,不仅使松塘村完整保留了本土的历史文化肌理,还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松塘村充分挖掘和利用村中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选取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书舍家塾、空置的古民居建筑群,建成活态化的翰林文化博物馆、松塘学堂体验馆,引入积厚堂民宿、福厚博物馆等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留”下游客。

松塘村航拍。章佳琳 摄

随着 “烧番塔”“孔子诞”“出色”等民俗文化活动的恢复,松塘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其中,中秋“烧番塔”曾赢得了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组的青睐,通过“云直播”走进了全球观众的视野。“孔子诞”更升级为翰林文化节,通过品翰林宴、拜孔圣庙、步青云路吸引八方宾客前来,打响了“松塘翰林名村”的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松塘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松塘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价值得到了提升,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今年,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在西樵开幕。令人期待的是,松塘村被列为南海大地艺术节八个分区之一。策展组纷纷认为,松塘村文脉极盛,村落格局精妙,随处可见的古迹与今人生活相得益彰,堪称广府文化活态实景的博物大观。

值此东风,区维瀚后人垫支了15万修缮其故居,今年8月,该后人还同意在原权属不变的情况下,出租给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岭南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用于与故居历史文化相关的展陈及公益活动使用,区维瀚故居将有望成为南海大地艺术节松塘村分区的其中一个展示节点。

区维瀚故居。 陈肖玲 摄

接下来,松塘村将继续以“一核引领、多元共治”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凝聚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坚持文化引领,继续盘活松塘村文物古迹,打造文旅新业态,带动全域性旅游,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关注南海西樵视频号,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来源 | 珠江时报 

记者 | 黎小燕 洪晓诗

通讯员 | 任芷颉编辑 | 佛山新闻网 林婉妍审校 | 温爱霞、杨荣燕声明: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在后台联系小编,我们将予以删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